-

11 畢卡索美術館(Museu Picasso Barcelona)

02-IMG_0125

 

 

 

 

 

氣象預測此後一個星期巴塞隆納都將陰雨綿綿,昨日的天氣令人尚存疑惑,半夜後果真滴答聲漸漸密集起來;本來來西班牙想聆聽的是落在平原上如音樂般的雨聲,巴塞隆納卻迫不及待地先奏起雨的樂音來了。聽著雨音,沒有西班牙平原的意境,只想著明天可以睡到晚,或許根本不想出門,就這樣三人果真都賴到十點才脫序起床,望著綿綿細雨,慢調斯文地弄早餐吃,不經易地有問無答地相互詢問今日行程……。飽食後才覺得應該出去走走,就認真的決定去參觀Maria教堂和畢卡索美術館(Museu Picasso)。

 

 

Maria教堂:

 

雨不停地落著,教堂和美術館都在附近,離我們的公寓只有幾條街而已。這天是週日吧,教堂內擠滿了做禮拜的教友,我們也坐在歌德式的建築裡聆聽唱詩班的歌聲,在這樣高闊的空間裡,歌聲在整個空間裡輕輕地迴盪,滲透感官讓人忘卻雨天的濕答。

 

11 畢卡索美術館(Museu Picasso Barcelona)

04-IMG_0094

05-IMG_0111

11 畢卡索美術館(Museu Picasso Barcelona)

07-IMG_0107

  

 

 

 

 

畢卡索美術館 :

 

畢卡索美術館就在小小巷弄間,雨偶而飄著,門口排著長長的等待隊伍,看不見大門入口到底在哪裡,沒想到在雨天,異鄉旅人的興致也這麼高,隊伍比我預估的還長。窄窄巷內只有美術館對面幾家商店,是和藝術有關的,若非畢卡索美術館,這整條巷子就和其他小巷沒有什麼差別,喜歡這樣在狹窄巷內的雨中等待。這是在巴塞隆納我最想去的美術館,雖然在台灣看過畢卡索大展,始終失望無緣遇見好作品,大都只能在書籍上探索,而原畫和書上的空間深度與色調處理始終相差甚多,所以這次一定得去看個夠。

 

11 畢卡索美術館(Museu Picasso Barcelona)

09-IMG_0115  

 

 

畢卡索與巴塞隆納的關係是在19世紀末,那是1895年他們全家抵達巴塞隆納時,此時巴塞隆納多變求新的環境點燃了畢卡索的創造才能,在這裡明確了他成為藝術家的個人特質,因結交了很多年輕的朋友而建立了多種分享的友誼,這種年輕的友誼之一最後導致畢卡索美術館的出現,一直是巴塞隆納重要地點之一。

半個多小時後,終於進入美術館了,雖然畢卡索很有名的大作在這個美術館也不見得數量很多(就他的作品量作比較),然而展覽作品包含了畫家每個時期的畫作,從他很年輕到老的各段時期的收藏都不少,夠完整的可以來瞭解畢卡索(1881-1973)的繪畫生命,依循著整個過程把畢卡索走過一遍,也真是讓人大開眼界,住在這個封閉小島的我,終於默認他是這個世紀難得的藝術大師。

而與其他西班牙的各處美術館一樣,這裡也不準拍照,所以帶本當館導覽回家是最好的記憶,有著多國語言介紹的Museu Picasso Guide的導覽書由Ajuntament de Barcelona出版,果真不錯看,跟美術館一般,依年代逐序介紹各時期的幾幅作品,就整個美術館所展出的作品數量來說,此書的圖片不算很多,不過每件作品都詳細地介紹了畫面、色調、筆觸等畫家的作畫方式與在畢卡索生涯中的影響,是進入美術館前可以先購買的導覽書籍。

 

 

 

以下是參觀過畢卡索美術館後的一些整理:

 

 

 

1891-1899青少年時期:

 

此時期所展出的作品最令我感到驚訝的,是畢卡索在很小的時候就把畫處理的很好,超乎一般人的年紀,雖然他的父親是美術老師,畢卡索從小就接觸了繪畫,甚至在八歲時便完成第一件油畫作品,畫的是鬥牛場上的持矛騎士,不過其十多歲作品的表現力還真令人折服,難怪他曾說『當我十二歲時,我畫的像Raphael(拉婓爾1483-1520)』。

1895年畢卡索十四歲時,父親被派任到巴塞隆納知名的隆哈美術學院,他馬上展現實力,通過入學考試的古典藝術與靜物寫生,兩年後也順利地進入馬德里的San Fernando 美術學院,不過他幾乎不去上課,總是去Prado美術館參觀,在那裡,他可以面對西班牙繪畫大師El Greco(葛雷柯 1541-1614)、Diego Velazquez(委拉斯蓋茲1599-1660)、及Goya(哥雅1764-1828)等人的作品。

從出生地Malaga搬到巴塞隆納是畢卡索顯著的轉捩點,這段時期的畢卡索對於線條、色彩、與技巧的掌握極為熟練完美,表現力也強,在這裡介紹兩張讓我很覺得驚訝的畢卡索十四、十五歲時的作品。

 

Man with HatAunt Pepa:

 

11 畢卡索美術館(Museu Picasso Barcelona)  

 

這張樸實的畫像可以感受到一個十四歲小孩從較傳統的美學觀念裡,轉向更有表現力和更人性的表達方式。整張畫有畢卡索追求的更自由和更直覺的傾向。

現場看到這張畫時,很難相信這是一個十四歲小孩的作品,當場就驚歎不已。

 

 

11 畢卡索美術館(Museu Picasso Barcelona)  

 

在這位奇特的Pepa阿姨,一個虔誠的、孤獨的女人的畫裡,徹底地反映了心理的、精神的畫像,畢卡索補捉了這位老女人傲慢的風采與性格。其筆觸獨立、有力,所有的光線集中在她的臉上,身體其他部位與背景全黑,強烈地突顯了表達力量。

1899年代的巴塞隆納也流行著一股海報熱潮,當時在四隻貓酒館展出的海報幸有畢卡索留著的五張草圖,這一張我也喜愛,不過此畫不在巴塞隆納的畢卡索美術館,而是放在巴黎的畢卡索美術館。

畫中的『皮耶洛』,這個臉上塗白粉、穿著寬鬆小丑裝、廣受歡迎的小丑原是十八世紀義大利傳統喜劇中的人物,十九世紀法國默劇演員將此人物引進劇中,而成為嘉年華會喧鬧的化身。此畫將構圖偏移中心,人物投射於前景是其創新手法。

 

11 畢卡索美術館(Museu Picasso Barcelona)  

 

 

 

 

1899-1900接觸Catalan(加泰隆尼亞)前衛派時期:

 

四隻貓酒館是這次探訪巴塞隆納想說隨緣可以去逛一下的地方,不過我們並沒有機緣過去感受畢卡索當年的氣氛。那時畫家、音樂家、作家、詩人及議論人士群聚一堂於此,這有利於畢卡索進入文學、哲學與音樂的另一個世界,就在這裡,他結交了很多朋友,有的甚至成為一生的至交,其中James Sabartes(沙巴特斯)還擔任他的秘書,也是後來具體了此畢卡索美術館的有力人士。

在此時期,畢卡索描繪了很多友人的人物畫像,他以強而有力的穩固線條強調人物的輪廓,配著些許色彩在背景上的方式來表現。這是經常出現在四隻貓酒館的作家,與一張妓女院的情景。

 

Portrait Of The Writer Ramon ReventosThe Couch:

 

11 畢卡索美術館(Museu Picasso Barcelona)

05-IMG_0772  

 

此時期有一張具有抽象取向的畫作,我們可以約略看出是敞開的窗戶的巷內景色,兩旁的建築物與行走其間的人,這件作品在畢卡索圖示的作品中有了很大的改變,是邁向抽象的一個提示。

 

11 畢卡索美術館(Museu Picasso Barcelona)  

 

 

 

 

1900-1901初遇巴黎:

 

畢卡索初次踏入巴黎世界時未滿十九歲,當時印象派畫家扮演著重要的角色,他也難免受印象派影響,不過畢卡索不想要描寫性的形式,在這張擁抱(The Embrace)主題裡,這對情侶在閒散時表達了他們的情感,他們相愛並在夜裡的街上相吻。他們的身體和臉交融在一起,手和手臂缺乏解剖學關係,運用明亮的色調和人物輪廓來強調表現主義的人體變形,這樣地把背景分離開來。

 

11 畢卡索美術館(Museu Picasso Barcelona)  

 

雖然畢卡索受到很多大師的影響,不過每個影響都是短暫的,即收即放,之後他立即實驗了野獸派。像所有純粹的畫家,他熱愛顏色,這張Margot or The Wait就顯示他對光線和色彩的著迷。

 

11 畢卡索美術館(Museu Picasso Barcelona)  

 

同時期除了對顏色的敏銳,他也被塞尚式的色彩與結構吸引著,Still Life就有塞尚的影子,而那束花就像Matisse(馬諦斯)所做的,沒有透視法則。畢卡索使用強有力與不嚴密的筆觸架構物體,讓此畫有發光的外觀,再次展現了他對色彩的熱情。

 

11 畢卡索美術館(Museu Picasso Barcelona)  

 

在這段期間就可清晰地感受出來,單在這一年裡,畢卡索就嘗試了多種繪畫形式,真是即收即放不斷地蛻變。

 

 

 

1901-1904藍色時期(The Blue Period):

 

藍色時期代表畢卡索另一創作階段的轉變,其大部分的作品都在巴塞隆納完成,此時他對色彩和題材有了很大的改變,朋友的死亡讓作品集中在監獄、精神病院或受性病之苦者的身上。這張屬於囚犯系列,他們是社會的犧牲者,生命絕望地被疾病折磨,人物敏感卻沈著。

The Woman With The Cap:

 

11 畢卡索美術館(Museu Picasso Barcelona)  

 

有時並不描述社會不正義的控訴,簡單地展示出社會邊緣的人們,視覺總有著些許詩意。又一次他以藍色調浸沒貧窮空洞的人物,人物外型是柔和的淡色彩,給予她更深的輪廓分明,臉是無畏、平靜、順從的,黑色大眼睛是無生命的,其凝視力消失在地平線上,反映了她毫無擁有並已尚失了希望。

The Woman With The Lock of Hair:

 

11 畢卡索美術館(Museu Picasso Barcelona)  

 

另一幅我很喜歡的畫是The Madman,人物外形變化似乎找到最大的闡述。此藍色時期後段人物大都與乞丐、老人、盲人有關。此畫拉長人物有矯揉主義的味道,打破慣用的軸線讓功用和形式破裂,這可見於身體和手腳,尤其那極端不均衡的手歪曲在臉龐,讓戲劇性的張力有力地集中在這裡,以這種表現主義式的方式清楚地展現出那不快樂可憐人的病痛。

The Madman:

 

11 畢卡索美術館(Museu Picasso Barcelona)  

 

在藍色時期另有一張我很喜歡的是La Celestine,這張畫不在巴塞隆納,而是放在巴黎畢卡索美術館。此畫是這個時期重要的作品,儘管有著些許粉紅色筆觸在面頰,畢卡索依舊運用令人悲憐、象徵死亡與憂鬱的藍色系列。畫中人是一家妓院的老鳩,表現了她的貪婪與刻薄,那顆假眼透露了渾濁的眼神,是無法清晰地看待生命的無耐吧。

La Celestine:

 

11 畢卡索美術館(Museu Picasso Barcelona)  

 

 

 

 

1904-1916粉紅色時期到立體派Cubism:

 

藍色時期後畢卡索進入The Rose Period(粉紅色時期)與立體派,此時期在這個美術館的作品不記得有非常特別的,不過我頗喜歡的一張此時期的畫作是在紐約的Woman Ironing:

 

11 畢卡索美術館(Museu Picasso Barcelona)  

 

 

這段期間畢卡索也著迷於馬戲團表演,街頭藝人、雜耍藝人與小丑等人物,運用畫作表現他們的生活、憂鬱、夢想與短暫的快樂。孤獨的小丑經常出現在作品中,這些人物的象徵已經有了改變,他們不再是受到傷害的個體,畢卡索專注於意象的呈現更多於現實的描述,他認為藝術不再是複製的世界,其專注在純繪畫上的感覺更敏銳。

Family of Saltimanques:(此畫收藏在Washington D.C)

 

11 畢卡索美術館(Museu Picasso Barcelona)  

 

 

1907年的Les Demoiselles D’avignon(亞維儂姑娘)是畢卡索此時期的一件重要作品(此畫收藏在紐約)。這是沿襲塞尚式的立體派,是現代藝術史裡一項革命性的突破,它展示了五個裸體者圍繞著前景靜物的一幅象徵性的作品。所有人物以多重角度所觀察到的姿態並置,放棄以色彩為取向、所有比喻性的聯想以及傳統的透視觀念,以毫無章法生氣勃勃地方式創作;人物的巨大形式,以所有他們的視覺角度來面對觀者,誇張的、結構式的,帷幔和家具都強烈地分割為菱形片段,坐著的裸者背對著我們,雙眼從畫面看出去,兩邊人物尤其是頭透露了一種新的如非洲原始面具般的處理方式,他們是巨大的輪廓分明的平面,不再依循光線來產生立體感,所有物件卻如刀劈般的形式,空間也是雕刻形式的,恰似幾何學的形式,這是現代藝術決定性的一刻,預示立體派即將到來,這時已經不是以往的表象世界,而是創作觀念的世界。

Les Demoiselles D’avignon(亞維儂姑娘):

 

11 畢卡索美術館(Museu Picasso Barcelona)  

 

 

1909年解析立體主義出現,我看了很多幅畢卡索這類的作品是在達利的故鄉Cadaques美術館。這期間,畢卡索與布拉克(Braque)相互影響,使他們兩人成為立體主義的先鋒。翻拍收藏在巴黎畢卡索美術館裡的西班牙女子頭像與大家分享。

 

11 畢卡索美術館(Museu Picasso Barcelona)  

 

 

 

 

1917-1940古典、蛻變時期:

 

1914年之後,畢卡索的畫風又開始轉回具象,他覺得需要返回素描的線條,然而他並沒有放棄立體主義。如此古典時期成形,這時的女人畫像都有著宏偉身形,厚重的也充滿著立體主義的語彙(此畫收藏在巴黎)。之後他也著迷於戲劇和舞蹈世界,1921年的『三樂師』,即是將劇場布景的經驗結合合成立體主義而來,這件作品我也很喜歡,目前收藏在紐約。能如是地又返回古典重新探索傳統與再次創新,可以很清楚地看見畢卡索真是永不停止的蛻變。

 

11 畢卡索美術館(Museu Picasso Barcelona)

19-IMG_0801

 

 

 

我想從立體派後,畢卡索非常有名的畫都被現代大城市所收藏,所以此博物館的畫雖然也不少,但感覺上還是無法與那些名畫相等重量,不過在這個博物館依舊有幾張很好的作品,我最喜歡的是這張

Portrait of Jaume Sabartes with Ruff and Hat:

 

11 畢卡索美術館(Museu Picasso Barcelona)  

 

畢卡索以不可置信的方式描繪他的朋友Sabartes,在繪畫此作品前兩人曾有所爭辯,Sabartes想要的是像16世紀的紳士,頭上帶著有羽毛的帽子,但是畢卡索畫了三張,有修道士個性的、戴羽毛與沒戴羽毛的,最後的方式卻是最令Sabartes驚訝的變形方式。

此畫有著打破頭軸線的混亂,且具有炫耀的野心,並以柔和的、流動的線來具體臉形,鄙視臉元素的錯亂,卻保持了Sabartes自己的特質。其堅固的凝視隱藏在厚眼鏡的後面,眼鏡是戴在雙頰而不是鼻子上,斜阧的鼻線為為向上,顯示出左側影,此種含糊的擾亂幾乎讓寫實主義者很痛苦。

欣賞這張畫的原畫真是太過癮了,線條、空間和造型都很到位也十分幽默,我非常非常喜歡這張畫。

 

 

另一件也非常棒的作品是Gored Horse:

 

11 畢卡索美術館(Museu Picasso Barcelona)  

 

此乃畢卡索童年對鬥牛的熱情的延續,這是一匹脫離現實的馬,以痛苦移動姿態垂死著,雖背離形象畫卻是詩意的,這是這段時期系列的綜合。看看這匹單獨面對死亡的馬,以一種祈禱方式崩潰地以膝跌落在地上,如是的痛苦以至於它伸長脖子,舉起頭,凝視著天空,好似憐憫地來乞討可以結束它的殘酷的痛苦,凹陷的嘴巴是畢卡索慣用的感傷力,作品最大的戲劇性是它的角從地面上伸出威脅著馬,等待著最後它崩潰時殺死它。這些強而有力的線條、強烈的外表特性,都是非常表現主義的。

 

二次大戰期間畢卡索最震撼人的是大家知曉的『格爾尼卡』(1937),目前收藏在馬德里,這是下次我應該前往的地方。

  

 

 

 

1954-19731晚年:

 

1957 Las Meninas系列是畢卡索另一傑作,在此區,館內用大約20分鐘的影片相互交叉畫面來說明畢卡索用自己的方式重畫Velazquez(委拉斯蓋茲1599-1660)的『仕女』的一系列作品,這段影片不錯看,可以更清晰地瞭解兩種畫之間的相關連性與相異性。

『仕女』(Las Meninas)是委拉斯蓋茲極為出色的一張畫,描述小公主瑪格麗特與其隨從女侍和侏儒。畢卡索嘗試用自己的方式忘掉委拉斯蓋茲,他說『這是繪畫的移動,從一個視覺到另一個視覺的戲劇效果,我已經達到這個時刻,那是我對自己思想變遷的興趣遠超過思想本身』。

畫中的仕女是年輕貴族婦人,畢卡索把一些殷勤伺候公主的力量集中在她們的表情、服飾和臉上,以及超出比例的手上。有些是諷刺畫法,幾何圖案切割平面外形、明亮色調和強光、注意力落在鏡子上等。總之都有著異常奇特的分析力與創造能力。

 

 11 畢卡索美術館(Museu Picasso Barcelona)  

23-IMG_0787

11 畢卡索美術館(Museu Picasso Barcelona)

11 畢卡索美術館(Museu Picasso Barcelona)

11 畢卡索美術館(Museu Picasso Barcelona)

 

 

 

美術館也有一小部分區域展示畢卡索的陶器,不過我在西班牙村美術館看到的畢卡索的陶器雖然寥寥幾個,卻比這裡的精細多了,這是個人的喜愛關係吧。

 

這樣走過一趟畢卡索美術館,從年輕的畢卡索看到年老的畢卡索,對於瞭解畢卡索終於有了比較具體的感受,這是我在巴塞隆納五天裡覺得最快樂的事。

 

 

11 畢卡索美術館(Museu Picasso Barcelona)

28-IMG_0795 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參考書籍:

Museu Picasso----Ajuntament de Barcelona出版

Picasso----Hans. L.C. Jaffe-------Abrams出版

畢卡索的世界-----Dimension Endowmwnt of art 出版

所有作品相片翻拍自這三本書籍,圖片縮小,若有侵權,請告知,馬上撤文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-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
    Za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4) 人氣()